周寰 设计初夏时节,从上海到福建三明的列车上,常见结队而行的旅行团。对行程有什么期待呢?来自上海的游客想法各不一样。临座的爷叔想重走一走长征路,后排的阿婆打算去甘露寺祈福,刚结束考试的大学生则憧憬着“水上丹霞”,目的地是泰宁的上清溪……
泰宁县上清溪的水上丹霞风貌。怎么会选择三明呢?大家一下子有点愣住,“对啊,这些地方并不算出圈”——思忖良久才察觉,不经意间,“三明”好像越来越容易出现在上海人的“生活圈”。打开旅行软件,上海到三明的机票常常推荐在首页,打折时只要三四百元;上海地铁里,“驶向幸福的山海情深号”的广告明亮醒目,行人路过总会多看几眼;媒体报道中的三明就更多了,上海与三明跨越七十年的山海情谊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潜移默化间,三明与上海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
(资料图)
事实上,上海与三明,渊源深厚。
往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数以万计的上海子弟飞奔入“明”,支援“小三线建设”;往中间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量三明人来到上海打拼,最终为几代人找到了出路;再看如今,国家发改委明确上海与三明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两地交流更密、合作更多、情缘愈深。
从上海到三明八百公里,列车一路向南,越往前山峦越茂。报站声响起,早已迫不及待的人们纷纷下车——“三明站到了”。
“不会忘记”
“三明不会忘记”。2023年6月,走进位于三钢厂区的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六个大字赫然写在“沪明情深馆”最显眼的位置。场馆内,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叙述着上海与三明近70年的历史过往。
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三明不会忘记”赫然在目。上世纪50年代初,三明还只是偏远山区的一座小县城。1958年,建设重工业基地的号角在三明吹响,万余名上海迁建干部、职工和家属支援三明。从1959年到1970年,10余年间,上海三星糖果厂、奇美内衣厂、金属制品厂、傅振兴五金厂、永生第十二皮鞋厂、永昌五金厂、玻璃厂、印刷厂等18家上海轻工企业迁入三明。“上海先后向三明输入大量的知识分子、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迁入食品厂、皮鞋厂、五金厂等18家企业,为三明工业体系调整和小三线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沪明情深馆的展板上,那段历史被这样定义。
白驹过隙,前缘再续。时间来到2016年3月,“上海—三明”航线首航飞机在三明沙县机场平稳降落,标志着沪明两地正式通航,架设空中走廊,助力互联互通,两市交流合作开拓崭新的空间。
之后,沪明交往更加密切,先后成立三明市沪明乡亲联谊会,开展在沪“小三线”三明建设者乡亲联谊活动,举办沪闽(三明)旅游合作对接会……沪明情谊不断升温。
2022年4月,上海疫情牵动人心,三明援沪医疗队逆行驰援。三明各界自发组织捐赠活动,一批批抗疫物资一路向北,星夜兼程,送抵上海人民手中。
这些,上海也不会忘记。
如今,沪明交往迎来新起点。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上海与三明正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上海与三明之间互访交流高达140多批次。
“到上海去”
事实上,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上海与三明也不曾“断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蓬勃发展,但区域发展并不均衡,大量怀揣“挣钱”梦想的三明年轻人来到上海。他们往往是读书不多、没有手艺的一代人,但有抱负,敢闯敢干,在这座陌生的大城市开启最初的探索。
“最早来的一批人,可能是我的父辈甚至爷爷辈了。”三明泰宁新桥乡的邹升财今年38岁,在上海开了两家超市,昆山也开了一家,还经营着一家沙县小吃。他说,上一代人摸索出的生路,如今仍在后辈中延续。
“父亲、叔叔、姑丈他们早些年都在上海开过超市,那时可能还算不上超市,顶多算小卖部、便利店。”邹升财回忆道。2008年,他跟随家人坐着大巴车来到上海,福建山路多,一路上摇摇晃晃,到了江浙一带,路才变得平坦,一千六百多里的路程用了12个小时,“当时对前路一无所知,但因为有家人带着,就不害怕。”
到上海后,选店面、进货、卖货,从手忙脚乱到渐有条理,他花了几个月才慢慢“上道”,开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超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邹升财说,比起上一代人,他当时受的苦算不得什么。
之后的15年里,邹升财一共开过7家超市、两家沙县小吃,现在还经营着3家超市、一家小吃,平均店面一百多平方米。生意步入正轨后,邹生财开始雇人干活,目前每家店有四名员工,他则做起“甩手掌柜”,“不干体力活,但操心多”,每天营业额两三万元,一年下来,除去各种开销能存三四十万元。
据泰宁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像邹升财这样在上海开超市或者沙县小吃的泰宁人,目前接近两万人,“直到如今,到上海去也还是不少三明年轻人的第一选择。”
“协同发展”
随着沪明对口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六月中旬,记者来到三明市建宁县,这里种植的杂交水稻是对协同发展的最佳诠释。
六月,三明市建宁县,这里是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晌午,温度逐渐攀升,稻叶上,凝结了一夜的水珠开始蒸发。站在田头,三明建宁县的制种经纪人胡长春能嗅到空气中挥发出的稻香。建宁县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因天然的隔离条件与显著的生态优势,成为杂交水稻制种的沃土。经过40多年努力,建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2022年,建宁全县制种面积15.5万亩,产量3550万公斤,直接经济产值6.09亿元。
眼前的万亩稻田播下的是来自上海的抗旱稻旱优73,胡长春对这个育种多年的杂交稻很有信心。
建宁的六月,水稻生长旺盛。“以前种的最普通的稻种,很多稻穗包起来打不开。”胡长春说,上海提供了技术,并且在不断更新的情况下,稻种越来越优、也越来越多,这些年,来自上海的优质稻种还有旱优3015、沪优549、旱优113、沪优2号……水稻是雌雄同花植物,要开展杂交,就得人工去雄,再与其他植株的花粉结合。水稻颖花极小,人工去雄费时费力。胡长春手指着稻田说道,现在的杂交水稻分为父本和母本,高出一点的是父本,矮一点的是母本。
到了授粉时节,两人一组,拉紧一根50米长的尼龙绳,分站在稻田两端,用力奔跑,将父本雄蕊的花粉弹出,使其落在母本雌蕊柱头上。
优质的稻种、先进的种植技术,种种加持之下,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稻谷产量越来越高。
目前,建宁县熟悉掌握制种技术的农户达9600余人,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了扎实基础。农民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稻田边的一位农民说,以前农民年收入几万块,现在种稻子、种烟草等等,一个家庭的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
“遍地生花”
除了农业科技上的合作互通,沪明合作在更多方面“遍地生花”。
走进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只见群山环抱,小桥流水,沿石板路拾级而上,一座座青瓦土墙的古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笔墨清秀的山水画。
这里是福建省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迄今已有近800年历史,蔡襄文化、理学文化、耕读文化在此蔚然成风,也由此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美称。
溪县桂峰村的古村落风貌。记者在村内看到,虽然是工作日,但游客络绎不绝,常见写生的学生、研学的小团体与四处拍照的散客。深入村内,很多村居变成商铺售卖文创,另有不少工人对建筑进行着保护性修缮。桂峰村党支部书记蔡日华告诉记者,桂峰村的投资建设正在继续。两千余万元投资金额的“桂峰历史文化民村文旅综合提升项目”,其中一千万元,由上海对口合作区杨浦区支持。此外,因为“修旧如旧”的工艺门槛高,相关规划方案已经与同济大学商讨了数版,目前还在紧张地研讨当中。
“上海对我们提供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完成这个项目,我有信心。”蔡日华说道。
沪明两地的合作不胜枚举。譬如,沪明合作在泰宁的投资最大单体项目——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预计明年底竣工,总投资金额达5亿元。据项目负责人何罗拳介绍,上海的锦江国际集团参与到了项目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尤其是涉及酒店的功能性,以及与运营相关的建筑结构等方面,锦江国际集团都提出了相应的标准。”
“项目建成运营后,将实现泰宁旅游五星级酒店‘零’的突破。”泰宁县发改局副局长邱震滨表示,这对于推动泰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邱震滨还说:“与上海方面的沟通非常顺畅,项目合作不断深化。”比如,“泰宁古城业态与旅游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成功纳入2023年上海与三明市对口合作项目库,争取到1200万元专项资金;与上海均瑶集团下属子公司喜鹊到网络技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泰宁铁皮石斛、泰宁大米等优质农特产品陆续上架“鹊是好货”平台。此外,今年7月,乘坐上海地铁2号线的市民游客,将有机会看到泰宁县的宣传海报……
尤溪县桂峰村的老菇农向记者展示“收获”。白云苍狗,七十年沪明情谊不会忘记。拨开历史的烟云,走进新时代,立足沪明两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一幅关于农业、科技、文化、旅游等全领域协作的未来画卷正徐徐展开。(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关键词:
-
河北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22-03-18
-
河北沧州:学生“暖心小纸条”致敬“最美逆行者”2022-03-18
-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河北北部部分地区有大雪2022-03-18
-
巢湖:男子饮酒过量醉倒路边 交通执法人员及时发现并救助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