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关注:秦待见:让“读书种子”长在每个人的“心田”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4-23 19:41:27


(相关资料图)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读书种子”一词在当时算得上是流行语,不少人都以能做一粒读书种子为人生追求。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在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中华民族能够让“读书种子”永远长在人们的“心田”,中华文明薪火才能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让“读书种子”长在每个人的“心田”,就必须弄明白为什么读书。若为了消遣而读书,可以选择各种无用而有趣的书来读,通过读书来消磨时光;若为了日常生活需要而读书,可以选择有关生活常识类的书来读,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技能;若为了工作需要而读书,可以选择与职业相关的专业书籍来读,通过读书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若为了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而读书,可以选择人文经典来读,通过读书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但无论为了什么读书,我们都应该像“文坛祖母”冰心先生所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种子”在每个人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读书种子”长在每个人的“心田”,就必须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所谓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生活行为的表现形式。它由一个人的情趣爱好、价值取向所决定。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就要把读书当作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来做,如毛泽东所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让“读书种子”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读书种子”长在每个人的“心田”,就必须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一要在“广读和博学”上下功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之幸事。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人间百态,从容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需要见多识广。而见多识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博览群书。既能访古观今,又能中外结合;既能囊括时政经济,又能包含科技文化。在阅读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人生阅历。正如毛泽东所说:“只要是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涉猎。”毛泽东不仅自己好学、博学,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无所不读,也经常教育身边工作人员、自己的子女多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及各种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才能达到“取精用宏,根茂实盛”的境界。

二要在“精读和深思”上下功夫。“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果说博览群书是收集各种食材、填饱肚子的话,那么,精读和深思就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汲取营养。特别在读经典著作时,因为经典著作的思想水平远远高于常识,尤其需要在“精读和深思”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内容的深邃性、背景的复杂性、价值的恒久性,更加需要我们精读和深思。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精华。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马克思的思想“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自然富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极其深刻的思想。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在人类历史上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的革命性思想和创造性理念,往往在研究方法和表达形式上不拘一格。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不能认为轻轻松松地就能把经典著作读懂。所以,有时人们把读经典著作叫作啃书。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精读和深思,也越见读者的理论功底和思想修养。正如列宁所说:“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只有通过精读和深思,才能读出经典的深刻内涵,读出经典蕴含的价值观,并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要在“活学和笃行”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死书、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考,用行动去践行。要怀揣“学以致用、致知于行”的初衷,养成活学活用和亲身笃行的好习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共产党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就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进行研读。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毛泽东也曾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所谓“工具”,就是思想武器,即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必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是这样,不仅是为了增进自身知识和理论修养,也是为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工具”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然而,经典的应用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多的是把经典中的智慧逐步转化为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把经典中蕴藏的深邃思想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作者:秦待见,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教授)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