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呼唤“金融工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 李彬
在对嘉华的采访中,有个细节引起记者注意。
颜彬为我们展示他们制造的能拨动40万次而不损坏的一把小提琴的琴弓架。他边拨动琴弓架边告诉我们,德国工程师要求这个小部件必须要能够来回拨30万次不坏,当颜彬提出“人的寿命才多少年?不至于来回拨30万次”的质疑时,德国工程师告诉他,这是标准。那一刻,颜彬明白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于是他把嘉华制作的琴弓架寿命定为能反复拨动40万次而不坏。
是的,这是一种“工匠精神”,为了达到最完美的结果而不惜时间、精力和财力,外人看来完美得近乎苛刻,而局中人则乐在其中。而“差不多”和“走捷径”则是“工匠精神”的大敌,长期以来,有多少企业因“讨巧”“走捷径”而最终衰败。
赵成烨说:“我们和嘉华携手10年,主要看他们这个企业是实实在在干实事。”
不仅制造业领域需要“工匠精神”,金融领域也需要。工商银行和嘉华的合作长达10年,将两者牢牢拴在一起的,其实就是他们都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在嘉华筹划与德企合资期间,工商银行数月如一日地研究外汇管理政策,不厌其烦地跑前跑后,帮嘉华促成这笔对企业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业务。其实这笔业务到目前为止,工商银行还没有多少收益,但为什么他们能坚持?显然这不是“利益驱动”,而是在一种企业文化深深植入后,员工的一种“自主自发”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一个群体的“工匠精神”。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呼唤的不就是成千上万个企业都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吗?
我们期待新时代产生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匠”。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河北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22-03-18
-
河北沧州:学生“暖心小纸条”致敬“最美逆行者”2022-03-18
-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河北北部部分地区有大雪2022-03-18
-
巢湖:男子饮酒过量醉倒路边 交通执法人员及时发现并救助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