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刺激呢?除了政策之外,从企业角度,能做点什么很重要:第一,最大限度不裁员;第二,提升竞争能力,保障财务安全和增加利润;第三,制定积极的薪酬机制,尽可能增加员工的收入(工资、奖金、福利)。
来源 | 《经理人》杂志
(资料图)
“过去的三年,疫情管控下产业链出现紊乱。随后,产业链紊乱导致失业、收入增长预期下降等问题开始显现,导致市场需求不振,包括消费需求不振。
那么,消费该如何提振?
消费刺激是刺激不出来的,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如果收入没有增长,刺激消费从而让消费增长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同时,这种‘昙花一现’或将导致经济出现反馈机制,即‘市场越不好,价格越下降。价格越下降,预期越差,市场则越不好’。
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需求严重不足。”
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2023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对当下的经济情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樊纲的观点基础,是经济学中的供给、需求的基本逻辑关系。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年—2009年;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一种市场机制,即如何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经济问题。市场将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其中,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将收入分配在各种可能供他们选择的物品和劳务上,而供给则来自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结合现实,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存在问题、企业无法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是意味着,在“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三大经济问题很难清晰化,进而导致市场机制失灵。
重点先研究需求和收入关系。
从构成要素上,需求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其一,消费者购买欲望;其二,消费者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购买欲望——这不是心理学问题,而是现实问题:从消费者角度,取决于偏好和价格。
关于支付能力:从消费者角度,取决于收入条件。按照萨缪尔森的说法——“消费者每天都要就如何配置稀缺的金钱和实践做出无数个选择”——这就意味着,如果收入减少或预期减少,消费者就会缩减消费预算。
在经济学中,涉及需求课题,主要对象是消费者及其行为。但是,实际上,在社会大需求中,有很大部分来自生产企业的需求——比如生产资料需求、行政办公物品的采购等等,这种需求在本质上和消费者需求基本类似,也涉及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
在经济下行时,生产企业为了保障利润,首先会进行成本控制,进而和消费者群体一起,降低了社会大需求,这就引发了传导效应——供给端的困顿。
既然症结出在需求上,那么如何提振需求?关键是刺激收入的增加。如何刺激呢?除了政策之外,从企业角度,能做点什么很重要:第一,最大限度不裁员;第二,提升竞争能力,保障财务安全和增加利润;第三,制定积极的薪酬机制,尽可能增加员工的收入(工资、奖金、福利)。如此,为整个经济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关键词:
-
提振需求,企业能做点什么2023-09-08
-
聚焦安全运行保障 空管系统2023年通信导航监视技能比武(上海赛区)顺利举行2023-09-08
-
达证券给予瑞丰银行评级2023-09-01
-
8月三色月报:政策利好“姗姗来迟”,新房成交跌至全年低位,二手止跌回升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