醪醴——可治病的药酒,你了解吗? 焦点日报
来源:PSM药盾公益    时间:2023-07-02 06:37:01

作者: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 副主任药师 何琳

酒,有“百药之长”之说,是因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具有活血、止痛、散寒、助阳的功效,适量饮用,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资料图)

说到药酒,人们通常都会想到,将中药材或者新鲜水果浸泡在白酒里,过段时间倒出来喝,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殊不知,中药的酒剂可是我国应用最早的中药传统剂型之一。从古代“醫”字,即从“酉”(酒)也,就可看出,“医”、“酒”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我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汤液醪醴论篇》,专论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等内容。 “醪醴”(láo lǐ)就是指治病的药酒 。由此可见,药酒历史悠久,主要可以起到补气益血、温肾壮阳、滋阴填精、强筋健骨等作用。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中药酒剂

中药酒剂又名药酒,系指药材用蒸馏酒浸提成分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剂型,可供内服或外用。

1、酒,本身具有辛甘大热,能散寒、行血通络,作为提取溶媒有利于有效成分浸出,且具有易于分散、助长药效之特性,和药膳、中药代茶饮相比,可以充分地发挥药和酒的优势,酒得药势、药得酒力,把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出来,故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等方剂常制成酒剂。酒剂的制备简便,剂量较小,服用方便,且不易霉变,易于保存。

2、酒的传统名称有酿、盎、醇、醨、酎、醴、醅、醑、醍、清酒、美酒、粳酒、有灰酒、无灰酒等。现代,用以制药的有黄酒、白酒两大类,主要成分为乙醇,同时含有酯类、有机酸类等物质。

3、传统浸药多用白酒,炙药多用黄酒。

白酒至元代始有应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并强调制药用的酒应为无灰酒,即制造时不加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所以药用须无灰酒。白酒为米、麦、黍、薯类、高粱等用曲酿制并经蒸馏而成,含乙醇(50%~60%)和水,尚含有机酸、糖类、酯类、氨基酸、醛类等成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及盐类、苷类、鞣质、有机酸、挥发油、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叶绿素、叶黄素)等皆易溶于酒。

此外,酒还能提高某些无机成分的溶解度,如酒可以和植物体内的一些无机成分(MgCl2、CaCl2等)形成结晶状的分子化合物,称结晶醇,结晶醇易溶于水,故可提高其溶解度。药物经酒制后,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疗效。动物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类等成分,酒制时此类成分可随酒挥发而除去。 酒中含有酯类等醇香物质,可以矫味矫臭。

黄酒为米、麦、黍等用曲酿制而成,含乙醇(15%~20%),尚含糖类、酯类、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用于中药炮制的炙、蒸、煮的辅料,主要起到缓和药性以纠其偏性,调整药物归经以加强作用,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常用酒制的药物有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丹参、川芎、金钱白花蛇、乌梢蛇等。

古法制酒剂大多以冷浸法、煎煮法和药酿法制成,经明清两代改良,现代对酒剂制作工艺的发展,不仅完善了冷浸法、药酿法,且增加了渗漉法、回流法等多种提取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浸出效率。内服酒剂应以谷类酒为溶媒,家庭配制则依旧以冷浸法最为简便。

审稿专家: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 主任药师 杨骏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 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

数据排行